計劃名稱 | 訪問長度 | 需要遞交的申請文件 |
---|---|---|
自費訪問學者 | ||
短期訪問學者 | 2周 | |
博士生或博士後訪問 | 2周 |
需兩份教授直接寄達的推薦信 |
數目 | 名稱 | 單位 | 訪問日期 |
---|---|---|---|
193 | 鮑安蕾 | University of Wroclaw, Poland | 8/5/2024 – 21/5/2024 |
192 | Rory Edmund O’Neill | 華東師範大學 | 13/5/2024 – 21/5/2024 |
191 | 任洧廷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8/5/2024 – 21/5/2024 |
190 | Paul van Els | Leiden University | 3/3/2024 - 16/3/2024 |
189 | 賴區平 | 中山大學哲學系 | 17/1/2024 - 30/1/2024 |
188 | 哈磊 |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 17/1/2024 - 28/1/2024 |
187 | 賴錫三 | 中山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 17/1/2024 - 30/1/2024 |
186 | 陳贇 |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 17/1/2024 - 30/1/2024 |
185 | 林明照 | 臺灣大學哲學系 | 17/1/2024 - 30/1/2024 |
184 | 董耀民 | 中山大學哲學系 | 17/1/2024 - 30/1/2024 |
183 | 崔曉姣 |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 | 17/1/2024 - 30/1/2024 |
182 | 張清江 | 中山大學 | 17/1/2024 - 30/1/2024 |
181 | 辛放 | 清華大學 | 17/1/2024 - 30/1/2024 |
180 | 戴立協 | 日本金澤大學 | 4/12/2023 - 17/12/2023 |
179 | Sun Weimin |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 29/11/2023 - 12/12/2023 |
178 | Xu Zhemeng |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 29/11/2023 - 12/12/2023 |
177 | Franklin Perkins |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 USA | 29/11/2023 - 12/12/2023 |
176 | 王矞慈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27/11/2023 - 10/12/2023 |
175 | 李若暉 |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 29/11/2023 - 12/12/2023 |
174 | 蔡思涵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 29/11/2023 - 12/12/2023 |
173 | 俞秀玲 | 西北政法大學 | 10/9/2018-30/1/2019 |
172 | Manuel Rivera Espinoza | 澳門大學 | 28/3/2019-9/4/2019 |
171 | 張鋒 | 澳洲國立大學 | 28/3/2019-9/4/2019 |
170 | Magdalena Filipczuk | Jesuit University Ignatianum in Cracow | 28/3/2019-9/4/2019 |
169 | Shubhra Tripathi | Government of Madhya Pradesh | 29/3/2019-9/4/2019 |
168 | 柯書斐 | 以色列特爾海學院 | 21-31/1/2019 |
167 | 廖昱瑋 | 國立臺灣大學 | 16-28/1/2019 |
166 | 黃子洵 | 復旦⼤學 | 16-28/1/2019 |
165 | 翟奎鳳 | 山東大學 | 16-28/1/2019 |
164 | 李辰 | 深圳大學 | 16-28/1/2019 |
163 | 佐藤將之 | 國立臺灣大學 | 16-28/1/2019 |
162 | 李夢雲 | 浙江工商大學 | 26/2/2018-26/8/2018 |
161 | 張媧 | 北京大學 | 16-30/4/2018 |
160 | 米進忠 | 東南大學 | 11/3/2018-30/6/2018 |
159 | 張宏敏 |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 7-21/5/2018 |
158 | 劉建平 | 西南大學 | 3-17/4/2018 |
157 | 何建興 | 中央研究院 | 29/1/2018-11/2/2018 |
156 | 秦平 | 武漢大學 | 1/9/2017-28/2/2018 |
155 | 林峻煒 | 國立臺灣大學 | 9-22/10/2017 |
154 | 陳繪宇 | 台灣中央大學 | 20/2/2018-6/3/2018 |
153 | 呂欣 | 中山大學 | 15-29/12/2017 |
152 | 王格 | 中山大學 | 15-29/12/2017 |
151 | 鄭澤綿 | 武漢大學 | 5-9/10/2018 |
150 | 張壽安 | 中央研究院 | 1/9/2017-30/4/2018 |
149 | 劉紀璐 | 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 | 4 - 18/10/2016 |
148 | 李銳 | 北京師範大學 | 1 - 14 / 12 / 2016 |
147 | 何益鑫 | 北京大學 | 3 - 17 / 12 / 2016 |
146 | 蔡振豐 | 台灣大學 | 5 - 15 / 12 / 2016 |
145 | 鍾振宇 | 中央研究院 | 8 - 19 / 12 / 2016 |
144 | 張壽安 | 中央研究院 | 18-31/12/2016 & 1/1-30/4/2017 |
143 | 陳振崑 | 華梵大學 | 1 - 7 / 4 / 2017 |
142 | 林安梧 | 慈濟大學 | 3 - 14 / 4 / 2017 |
141 | 林遠澤 | 政治大學 | 3 - 17 / 4 / 2017 |
140 | 孫邦金 | 溫州大學 | 3 - 17 / 4 / 2017 |
139 | 曾海軍 | 四川大學 | 3 - 17 / 4 / 2017 |
138 | 馬斐力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3 - 17 / 4 / 2017 |
137 | 袁承維 | 台灣大學 | 3 - 17 / 4 / 2017 |
136 | 周浩翔 | 河北大學 | 6-12/3/2016 |
136 | 高在錫 | 成均館大學 | 4 - 16 / 4 / 2017 |
135 | 皮迷迷 | 北京大學哲學系 | 28/2-13/3/2016 |
134 | 楊傑 | 武漢理工大學 | 28/2-13/3/2016 |
133 | 雷永强 | 河南科技大學 | 28/2-13/3/2016 |
132 | 陳壁生 | 中國人民大學 | 28/2-13/3/2016 |
131 | 王敏光 | 洛陽師範學院 | 28/2-13/3/2016 |
130 | 張志宏 | 上海社會科學院 | 28/2-13/3/2016 |
129 | 賀照田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16/6/2015 - 30/6/2015 |
128 | 劉偉 | 中山大學 | 1/4/2015 - 15/4/2015 |
127 | 方旭東 | 華東師範大學 | 1/4/2015 - 15/4/2015 |
126 | 黃倩 | 華東師範大學 | 2/3/2015 - 16/3/2015 |
125 | 白欲曉 | 南京大學 | 2/3/2015 - 16/3/2015 |
124 | 朱劍 | 南京大學 | 3/3/2014 - 10/3/2014 |
123 | 夏維中 | 南京大學 | 3/3/2014 - 10/3/2014 |
122 | 奚劉琴 | 淮陰師範學院 | 28/2/2014 - 14/3/2014 |
121 | 鄧慶平 | 中國江西師範大學 | 3/3/2014 - 17/3/2014 |
120 | 廖曉煒 | 華中科技大學 | 3/3/2014 - 17/3/2014 |
119 | 石井剛 | 東京大學 | 18/3/2014 - 1/4/2014 |
118 | 盧盈華 | 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 | 3/3/2014 - 17/3/2014 |
117 | 李敬峰 | 北京師範大學 | 3/3/2014 - 12/3/2014 |
116 | 劉俊 | 中國人民大學 | 3/3/2014 - 17/3/2014 |
115 | 徐英瑾 | 復旦大學 | 11/11/2012 - 25/11/2012 |
114 | 張瑞濤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12/11/2012 - 26/11/2012 |
113 | 胡可濤 | 中國礦業大學 | 12/11/2012 - 26/11/2012 |
112 | 阿里木 托和提 | 北京大學 | 12/11/2012 - 26/11/2012 |
111 | 林淑娟 | 國立清華大學 | 12/11/2012 - 19/11/2012 |
110 | 郭亮 | 中山大學 | 12/11/2012 - 26/11/2012 |
110 | 賈學鴻 | 揚州大學 | 12/1/2013 - 11/1/2014 |
109 | 李晨陽 | 南洋理工大學 | 2/1/2013 - 13/1/2013 |
108 | 李玉用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21/1/2013 - 3/2/2013 |
106 | 梁濤 | 中國人民大學 | 23/6/2012 - 1/7/2012 |
105 | 范麗梅 | 中研院文哲所 | 23/6/2012 - 1/7/2012 |
104 | 黃冠雲 | 清華大學(新竹) | 23/6/2012 - 1/7/2012 |
103 | 陳少明 | 中山大學 | 23/6/2012 - 1/7/2012 |
102 | 李蘭芬 | 中山大學 | 23/6/2012 - 1/7/2012 |
101 | 陳麒仰 | 清華大學(新竹) | 23/6/2012 - 1/7/2012 |
100 | 張汝倫 | 復旦大學 | 23/6/2012 - 1/7/2012 |
99 | 蔣麗梅 | 北京師範大學 | 23/6/2012 - 1/7/2012 |
98 | 陸建猷 | 西安交通大學 | 27/2/2012 - 12/3/2012 |
97 | 李耀南 | 華中科技大學 | 27/2/2012 - 12/3/2012 |
96 | 李曉英 | 商丘師範學院 | 27/2/2012 - 12/3/2012 |
95 | 許家星 | 南昌大學 | 27/2/2012 - 12/3/2012 |
94 | 呂慧鈴 | 台灣師範大學 | 27/2/2012 - 12/3/2012 |
93 | 陳立勝 | 廣州中山大學 | 16/4/2012 - 30/4/2012 |
92 | 章可 | 復旦大學 | 16/4/2012 - 30/4/2012 |
91 | Eric S. Nelson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 5/6/2011 - 19/6/2011 |
90 | 秦平 | 武漢大學 | 15/6/2011 - 29/6/2011 |
89 | 林從一 | 國立政治大學 | 15/6/2011 - 29/6/2011 |
88 | 何金俐 | 美國三立大學 | 15/6/2011 - 29/6/2011 |
87 | Elisa Sabattini | University of Sassari | 15/6/2011 - 29/6/2011 |
86 | 莊元輔 | 中國文化大學 | 20/6/2011 - 4/7/2011 |
85 | 蘇子瑛 | 國立中央大學 | 7/2/2011 - 21/2/2011 |
84 | 吳惠齡 | 國立中央大學 | 7/2/2011 - 21/2/2011 |
83 | 祝平次 | 國立清華大學 | 7/2/2011 - 21/2/2011 |
82 | 高瑞泉 | 華東師範大學 | 21/11/2010 - 27/11/2010 |
81 | 賀璋瑢 | 華南師範大學 | 15/11/2010 - 29/11/2010 |
80 | 黃樸民 | 中國人民大學 | 18/11/2010 - 28/11/2010 |
79 | 伍先林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18/10/2010 - 1/11/2010 |
78 | 劉克敵 | 杭州師範大學 | 18/10/2010 - 1/11/2010 |
77 | 張運生 | 中國人民大學 | 16/10/2010 - 30/10/2010 |
76 | 喬利麗 | 東南大學 | 16/10/2010 - 30/10/2010 |
75 | 林偉 | 華南師範大學 | 14/5/2010 - 28/5/2010 |
74 | 許寧 | 陝西師範大學 | 17/5/2010 - 31/5/2010 |
73 | 蔣麗梅 | 北京師範大學 | 14/5/2010 - 28/5/2010 |
72 | 才清華 | 復旦大學 | 14/5/2010 - 28/5/2010 |
71 | 王翔 | Stanford University | 14/5/2010 - 28/5/2010 |
70 | 張永路 | 人民大學 | 14/5/2010 - 28/5/2010 |
69 | 林榕傑 | 廈門大學 | 14/9/2009 - 28/9/2009 |
68 | 李若暉 | 復旦大學 | 14/9/2009 - 28/9/2009 |
67 | 孫騫謙 | 武漢大學 | 14/9/2009 - 28/9/2009 |
66 | 孫琥瑭 | 中央民族大學 | 14/9/2009 - 28/9/2009 |
65 | 郭美華 | 上海師範大學 | 11/5/2009 - 25/5/2009 |
64 | 林樂昌 | 陜西師範大學 | 11/5/2009 - 25/5/2009 |
63 | 余治平 |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 11/5/2009 - 25/5/2009 |
62 | 李承貴 | 南京大學 | 11/5/2009 - 25/5/2009 |
61 | 邢益海 | 中山大學哲學系 | 11/5/2009 - 25/5/2009 |
60 | 蔡妙坤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11/5/2009 - 25/5/2009 |
59 | 陳暢 | 武漢大學 | 29/9/2008 - 11/10/2008 |
58 | 孫紅霞 |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委辦公室 | 29/9/2008 - 11/10/2008 |
57 | 趙行良 | 湖南科技大學哲學系 | 29/9/2008 - 11/10/2008 |
56 | 陳潔 |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 29/9/2008 - 11/10/2008 |
55 | 韓立坤 | 北京大學 | 29/9/2008 - 11/10/2008 |
54 | Bendick Ong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1/9/2008 - 7/12/2008 |
53 | 徐桂娣 | 北京師範大學 | 11/8/2008 - 25/8/2008 |
52 | 申圖爐明 |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 11/8/2008 - 25/8/2008 |
51 | 廖宣怡 | 中國文化大學 | 11/8/2008 - 25/8/2008 |
50 | 林明照 | 台灣師範大學 | 11/8/2008 - 25/8/2008 |
49 | Marcus Heese | University of Munich | 28/7/2008 - 8/10/2008 |
48 | 傅弘亮 |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7/1/2008 - 30/6/2008 |
47 | 桑大鵬 | 三峽大學 | 18/12/2007 - 14/1/2008 |
46 | 陳慧 | Macquarie University | 18/12/2007 - 14/1/2008 |
45 | 李學竹 |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18/12/2007 - 14/1/2008 |
44 | 楊少涵 | 復旦大學 | 18/12/2007 - 24/12/2007 |
43 | 馬顥 | 復旦大學 | 10/12/2007 - 6/1/2008 |
42 | 陳靜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10/12/2007 - 10/2/2008 |
41 | 干春松 | 中國人民大學 | 7/12/2007 - 30/1/2008 |
40 | 邢文 | Trinity University | 4/10/2007 - 10/10/2007 |
39 | 宋曉竹 |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 1/9/2007 - 26/2/2008 |
38 | 張傑 | 武漢大學 | 17/6 - 13/7/2007 |
37 | 陳麗桂 | 國立師範大學 | 14/6/2007 - 20/6/2007 |
36 | 白奚 | 首都師範大學 | 11/6/2007 - 10/7/2007 |
35 | 陶紅印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les | 17/6/2007 - 18/7/2007 |
34 | 丁四新 | 武漢大學 | 17/6/2007 - 2/7/2007 |
33 | 梁濤 | 北京社會科學院 | 17/6/2007 - 30/6/2007 |
32 | 李零 | 北京大學 | 15/6/2007 - 21/6/2007 |
31 | 陳澤泓 | 廣州方志館 | 2/7/2007 - 9/7/2007 |
30 | 劉東 | 北京大學 | 2/7/2007 - 9/7/2007 |
29 | 馬永康 | 中山大學 | 9/5/2007 - 8/6/2007 |
28 | 郭曉東 | 復旦大學 | 25/5/2007 - 24/6/2007 |
27 | 王英傑 | 首都師範大學 | 9/5/2007 - 8/6/2007 |
26 | 陳聲栢 | 蘭州大學 | 1/4/2007 - 30/4/2007 |
25 | Franklin Perkins | DePaul University | 1/4/2007 - 15/4/2007 |
24 | 李大華 | 廣州社會科學院 | 1/4/2007 - 31/7/2007 |
23 | 方旭東 | 上海大學 | 26/3/2007 - 26/5/2007 |
22 | Adam Gbur | 東北師範大學 | 1/2/2007 – 28/2/2007 |
21 | 方勇 | 華東師範大學 | 17/11 – 1/12/2006 |
20 | 董群 | 東南大學 | 17/11/2006 – 1/12/2006 |
19 | 周生春 | 浙江大學 | 17/11/2006 – 1/12/2006 |
18 | 林宏星 | 復旦大學 | 17/11/2006 – 1/12/2006 |
17 | 雷靜 | 中山大學 | 1/9/2006 - 29/9/2006 |
16 | Hagop Sarkissian | Duke University | 25/8/2006 – 18/12/2006 |
15 | 林光華 | 首都師範大學 | 15/8/2006 – 14/9/2006 |
14 | 林安梧 | 台灣師範大學 | 短期交流計劃 |
13 | 伍安祖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2/6/2006 – 1/8/2006 |
12 | 童強 | 南京大學 | 15/5/2006 - 28/5/2006 |
11 | 許蘇民 | 南京大學 | 15/5/2006 - 28/5/2006 |
10 | 白奚 | 首都師範大學 | 10/4/2006 – 9/8/2006 |
9 | 梁濤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14/12/2005 – 28/12/2005 |
8 | 陳靜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14/12/2005 – 28/12/2005 |
7 | 呂錫琛 | 中南大學 | 14/12/2005 – 28/12/2005 |
6 | 林理彰 |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 12/12/2005 – 26/12/2005 |
5 | 宋瑞芝 | 北京東與西文化發展中心 | 4/10/2005 |
4 | 安靖如 | 美國維思大學 | 3/5/2005 – 12/5/2005 |
3 | 白奚 | 首都師範大學 | 2/5/2005 – 15/5/2005 |
2 | 吳正嵐 | 南京大學 | 2/5/2005 – 15/5/2005 |
1 | 傅新毅 | 南京大學 | 2/5/2005 – 15/5/2005 |
登記報名: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94935
與會者名單:
Prof. Harvey Lederman (Mossiker Chair in the Humanities,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rof. Justin Tiwald (Philosoph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Simon Wong Man-ho (Division of Humanities,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 Zheng Zemi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Cheng Chung-y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登記報名: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84644
摘要:
Drawing from the Analects and other classical texts related to Confucius, this lectur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what we term “rooted cosmopolitanism” as manifested in Confucius’ thought and practice. This nuanced perspective not only encompasses cosmopolitan ideals of transcending territorial and ethnic boundaries but also maintains a delicate equilibrium between unity and diversity, often overlooked in more radical interpretations of cosmopolitanism. Additionall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ooted cosmopolitanism, such as those proposed by Appiah, will be briefly explored. By delving into Confucian rooted cosmopolitanism, this lecture illuminat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highlighting its enduring relevance in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n cosmopolitanism.
登記報名: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82697
與會者名單(按筆劃順序):
中國大陸
吳根友教授(武漢大學)
題目:“大心”與“神明”——戴震的認識論思想探論 提要
李暢然教授(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題目:“精能之至”——戴震的自然必然本然架構暨其靈魂觀念 提要
劉梁劍教授(華東師範大學)
題目:“悅”確證自然與必然非二事:戴震協絜倫理學發微 提要
美國
伍安祖教授(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題目:A Moral Sentimentalist Reading of Dai Zhen’s Qing-ism 提要
胡明輝教授(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題目:The New Classical Vision of Dai Zhen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提要
香港
Prof. Justin TIWALD(香港大學)
題目:Dai Zhen’s Normative Ethics 提要
Prof. Chris FRASER(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The Nature and Force of Normativity in Dài Zhèn 提要
張壽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黃 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姚治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莊潤澤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戴震與焦循:從「六經載道」到「聖人道大」 提要
鄭吉雄教授(香港教育大學)
題目:再論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與戴震哲學 提要
鄭宗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澤綿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摘要: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Confucian exclusivism. Whereas Christian exclusivism refers to the belief that salvation is limited to those who exercise personal faith in Jesus Christ, Confucian exclusivism refers not to an ideological boundary between those who have faith in Confucius and those who do not. Rather, Confucian exclusivism refers to exclusivist attitudes and actions exhibited by Confucius as he is portrayed in the Analects. Attention is drawn to what may be plausibly interpreted as nationalism and speciesism in the Analects. Several passages are examined to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nationalism and speciesism pervade the Analects, marking out distinctions in moral value and consideration among groups of people and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These passages are juxtaposed with others in the Analects which challenge these exclusivist interpretations. Recent scholarship on Confucian exemplarist morality is also engaged, providing an additional impetus for engaging with this topic: If Confucius is a moral exemplar to be admired and emulated by those who encounter him in the Analects, it is necessary to critically confront the exclusivist strands of his thought and action.
登記報名:https://forms.office.com/r/PnKQ7iNHxH
與會者名單:
主持:陳劍鍠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教授
1) 佛界之思議境與不思議境:莊周夢蝶之三千一念含義
Brook Ziporyn 芝加哥大學 中國宗教、哲學和比較思想伊利亞德講席教授
評議:姚治華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教授
2) 互具與感應:天台宗「不思議境」新解
李四龍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教授
評議:趙錠華 香港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副教授
密碼:C.L61Yu!
登記報名:https://forms.office.com/r/PnKQ7iNHxH
與會者名單(按筆劃順序):
中國大陸
王順然教授(深圳大學)
王 碩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題目:管道與鏡像——宋明儒者「修身夢」研究 提要
吳 震教授(復旦大學)
陳立勝教授(中山大學)
題目:面向「目前實事」:心學工夫論中的「當下」時刻 提要
陳 暢教授(同濟大學)
題目:王陽明靜坐工夫新論 提要
張 星教授(東南大學)
題目:信關:羅近溪的良知信仰與本體工夫 提要
彭國翔教授(浙江大學)
題目:爱情中的唐君毅——以《致廷光书》为中心 提要
廖曉煒教授(華中科技大學)
題目:直養而無害:孟子論養心之道 提要
賴區平教授(中山大學)
題目:誠—獨—形—化——先秦思想中的誠論譜系 提要
臺灣
呂政倚教授(中央研究院)
題目:「氣質之性何在?」(續)── 韓國寒洲學派對朱子「本然之性∕氣質之性」的理解 提要
林月惠教授(中央研究院)
題目:「宗旨」與「功夫論」之建構:以王陽明「致良知」、劉蕺山「慎獨」為中心 提要
梁奮程教授(東海大學)
題目:能力取徑視野下的儒家社會實踐──以梁漱溟的鄉村實踐為例 提要
香港
張壽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黃 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吉雄教授(香港教育大學)
題目:《易》哲學五大法則芻議 提要
鄭宗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澤綿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鄧康宏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詮釋學參照下的工夫論建構 提要
註冊網址:https://cuhk.zoom.us/meeting/register/tJIpdeGuqzsiG9WqV6BO9FiP8fws8hRP3KhE
與會者名單:
加拿大
Prof. Chan Wing-Cheuk (Brock University, Canada)
題目:Huayan Buddhism and Zhu Xi 提要
中國大陸
李承貴教授(南京大學)
題目:宋明理學中的三教之辨—戴震的學術實踐及學術經驗 提要
哈 磊教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題目:成為聖人的標準及其意義 提要
聖 凱教授(清華大學)
題目:隋唐佛教宗派形成的文明史意義 提要
龔 隽教授(廣州中山大學)
題目:從經史之學到道學:再論北宋思想史上的辟佛說 提要
臺灣
林鎮國教授(政治大學)
題目:反向的判教:從泰勒的《重拾實在論》重讀牟宗三的《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提要
耿 晴教授(臺灣大學)
題目:佛家的空僅僅是抒義字嗎?牟宗三佛家體用義之再衡定 提要
楊祖漢教授(中央大學哲研所 / 東吳大學)
澳門
賈晉華教授(澳門大學)
題目:《楞嚴經》與唐五代禪宗:禪宗中國化的問題再研 提要
香港
姚治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依託施設」與「假名」 提要
洪真如教授(香港科技大學)
題目:三論宗吉藏「空」觀與「不空佛性」思想的融合 提要
楊昌傑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再探字中有筆與句中有眼:黃庭堅書論與禪宗之交涉 提要
鄭澤綿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謝靈運的詩與玄——從《辨宗論》中的「宗極」與「憑無」讀謝公山水詩 提要
張壽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黃 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宗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註冊網址:https://cuhk.zoom.us/meeting/register/tJEofuCpqT4pEt0aSrpLflr5ieRWpWq7150D
與會者名單:
美國
任博克教授 (Prof. Brook Ziporyn)(芝加哥大學)
題目:Against Following Heaven?: Reflections on Alternate Readings of A Verse in Zhuangzi, Chapter 29
中國大陸
陳 贇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題目:方外與方內:《莊子》哲學中的生存真理之張力 提要
鄭 開教授(北京大學)
題目:試論《莊子》中的《老子》注 提要
劉笑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
題目:莊子考證的一點補充
台灣
方萬全教授(東吳大學)
題目:「莫若以明」與「無是無非」──檢討郭象與成玄英的《齊物論》詮釋 提要
何乏筆教授(中央研究院)
題目:The Politics of Uselessness. On Heidegger’s Reading of the Zhuangzi 提要
林明照教授(臺灣大學)
題目:《莊子》的語言悖論及其意義——既有所說又無所說 提要
賴鍚三教授(中山大學)
題目:〈齊物論〉「大覺亦夢」的弔詭主體與攖寧法門 提要
魏家豪教授(臺灣大學)
題目:Who Qualifies as an Advisor? Discussions on Giving Political Advice in the Zhuangzi 提要
香港
白自强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Xing (性) as the Gift and Task of De (德): Zhuangzi’s Integral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s Coming from and Returning to Dao (道) 提要
林康琪女士(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Knowing and Forgetting in the Zhuangzi 提要
姚治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黃 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宗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澤綿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關灝泉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題目:論莊子安命觀的兩種詮釋:「以命安義」與「以義安命」 提要
與會者名單:
中國大陸
陳立勝教授(中山大學)
台灣
沈享民教授(東吳大學)
陳士誠教授(南華大學)
陳志強教授(臺灣大學)
賴柯助教授(中正大學)
香港
黃敏浩教授(香港科技大學)
黃 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宗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澤綿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陳 亮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張鴻晨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鄧康宏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摘要:
李二曲作為清初的著名學者與思想家,他同容城孫奇逢、余姚黃宗羲一併「高名當時」,時論以為「三大名儒」。作為明初末清的關學殿軍人物,二曲「生平論學,無朱、陸,無王、薛,惟是從之」,其學「以尊德性為本體,以道問學為工夫,兼盡姚江、考亭之旨」。在明末清初的學術話語轉型之際,二曲學術思想轉型呈現出其獨具特色而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將體、用結合在一起,既關注形上根據,又注重形下關照,通過對儒家道德本體之「道」、「理」的體悟,達到「心與道一」、「心與理一」的至聖之境,認為不能離體而講經世致用,從而對儒家道德本體進行了獨具特色的學術轉換;同時,二曲從其切身的真實生命體證出發,結合他所處的特殊歷史境遇,折衷、匯融程朱、陸王思想,並吸納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時代思潮,對傳統儒家的道德統緒(即為「內聖外王」之道)進行接續並開新,提出了其「體用兼賅」以「開物成務」的「明體適用」思想,實現了儒家道德價值的調整與轉向,使得關學學術在清初得以成功轉型,由此,促成了儒家道德的自覺重建。
履歷介紹:
俞秀玲,女,博士,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碩士生導師,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教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宋明理學及關學。近年來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二十多篇,參、編著《中國哲學原典導讀》,獨著《生命回歸與人格重建——李二曲理學思想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及其人文精神》;主持並參與省級、國家級社科基金專案「和諧社會的道德建設」、「儒家哲學的當代價值研究」、「《呂氏鄉約》的當代價值研究」、「長安文化與西安人文精神的重建」等課題項目。
普通話主講
簡 歷
1965年生於日本川崎市。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曾任萊頓大學漢學院講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諸子思想、荀子哲學、東亞比較政治思想史等。著有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Leiden: Brill, 2003)、《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同上,2013)、《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同上,2016)、《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臺北:萬卷樓,2014)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時間: 下午4時30分
時間: 下午3時30分
討論人: 姚治華教授和David Chai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Professor B. Alan Wallace has taught Buddhist meditation and philosophy worldwide since 1976. He holds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in phys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Amherst College and a Ph.D. in religious studies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He is the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Santa Barbara Institute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
時間: 11:30 am
摘要:
學術界認為清代學術是考證學由來已久,其實從學術變遷視野觀察,清代學術最重要的貢獻應是「學術史觀」之建立,並由此產生的知識分化論述。這緣起於章學誠、龔自珍倡導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因這門學問頗藉力於漢儒劉向、歆的校讎之學,學界遂有稱「校讎學」者,亦有稱「流略之學」者。民國以後學科分類確立,校讎學三分為校勘、目錄、學術史,辨章學術遂名為「學術史」。
本講題從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談起,並指出其後經學家龔自珍對章論的延續與修正,且分別說明二人在近代早期對傳統學術進行梳理所展現出知識分立的開創性眼光,鉤沉出一條線索,以觀察近代早期傳統經史子集四科分類如何演變為近代的經學/史學/思想/文學,尤其子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普通話主講 歡迎參加
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與 中國文化研究所 合辦
廈門篔簹書院於2012年11月23 – 26日舉行「海峽兩岸國學論壇」,論壇由廈門篔簹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北京大學道家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臺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合辦。
中心於2012年6月28 – 30日舉辦為期三天的工作坊,討論簡帛文獻研究對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研究的啟示和挑戰。工作坊得到黃慧敏女士及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RGC)資助,由劉笑敢教授主持,並邀請了臺灣大學中文系鄭吉雄教授及中國人民大學梁濤教授二位為協同主持人。
本中心於2011年10月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了「機遇與挑戰: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是次會議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舉行,二十多位與會學者來自兩岸三地及歐美、日本、韓國等。
會議於2011年8月28日至9月2日於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麗典室舉行,出席者包括劉笑敢教授、鄭吉雄教授、周鳳五教授、林素清教授、梁濤教授。
報告文章: | 評論人: |
林明照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 | 王慶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
吳啟超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 李蘭芬教授 廣州中山大學 |
姚治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 陳少明教授 廣州中山大學 |
梁寶珊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 陳浩文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
陳立勝教授 廣州中山大學 | 黃國鉅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
陳強立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 龔 晉教授 廣州中山大學 |
工作坊已於2010年8月16日至27日順利舉行。台灣大學周鳳五教授和武漢大學陳偉教授作為簡帛研究專家協助主持討論,本校和本地的沈培教授、張光裕教 授以及袁國華教授參加了部份討論,兩岸三地及日本的15位作者參加了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也得到了利希慎基金的贊助。本計劃的目的之一,是將多年來的簡帛文獻研究的成果整理和提升為相對可靠的、可以直接利用的思想史和哲學史研究資 料。這一目的實現形式,是一冊或多冊《簡帛思想史資料研讀》(暫定名)初編和簡編。本計劃得到香港政府(RGC)及利希慎基金資助,由劉笑敢主持,並邀請 了臺灣大學中文系鄭吉雄教授及中國人民大學梁濤教授二位為協同主持人。工作坊為本計畫實施形式之一。
研討會於2010年5月25至27日舉行,有20名學者報告論文,並有20多名本校及其他院校學者擔任評論人及主持人。
摘要: 瀏覽
中心在2008年6月16-23日舉行了《老子》簡帛資料研讀會,研讀會就文獻學和思想史的角度探討《老子》不同版本的演變及異同,並藉此擴展到與一般思想史相關的竹簡帛書的研究。是次研讀會邀請了九位來自中國、台灣及美國的學者參與,包括陳麗桂教授、陶紅印教授、梁濤教授、佐藤將之教授、白奚教授、丁四新教授、張傑教授、曹峰教授及劉寶俊教授等。
道家經典的詮釋──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
中心於2007年12月19至21日,舉行以「道家經典的詮釋──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為題的學術會議。會議邀請了超過三十位海內外學者出席,討論有關 涉及如何處理忠於經典”本義”與創建新思想、新體系之間的潛在衝突。陳鼓應教授發表主題演講,題目是〈從「得意忘言」的詮釋方法到譜系學方法的應用〉,此 外多位道家方面的資深學者發表論文,詳情請查閱與會學者名單。是次會議由本中心和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合辦,新亞書院協辦。
程序表
中心在2007年6月18-29日舉行了一個為期兩星期的《老子》文本兩千年之演變及相關簡帛資料研讀會,邀請了六位來自中國、台灣及美國的學者參與,包括陳麗桂教授、陶紅印教授、梁濤教授、白奚教授、丁四新教授及張傑教授等。
中心於2006年12月15日至16日,舉行一次以「中國哲學及相關領域之方法論反思」為題的討論會。是次會議邀請20餘位各地資深學者出席,討論有關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問題。出席的外地學者包括Roger T. Ames (安樂哲)、黃勇,Carine Defoort (戴卡琳),李明輝、沈清松、馮達文、郭齊勇、陳少明等,本地的學者有Chad Hansen (陳漢生)、馮耀明、劉笑敢、鄭宗義等。
會議共發表了十四篇論文及一個主題演講, 共有來自日本、臺灣、大陸以及香港本地的二十余位學者與會,就東方文化之與現代社會有關層面進行了探討。
此外,本中心、香港創價學會及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 術研究所聖彼得堡分部於2006年11月25日至30日,假香港國際創價學會的香港總合文化中心,聯合舉辦一個名為「法華經──和平與共生的啟示」的展覽。
會議於2006年5月16-18日召開,共有40餘位來自北美、新加坡和兩岸三地的學者參加。會議還設立了圓桌討論,就經典詮釋和哲學家建構的關係等問題進行分析。會議由台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協辦。
參加會議的學者均為是次研究主題的專家,包括王曉毅 (中國)、王葆玹 (中國)、林麗真 (台灣)、Rudolf G. Wagner (Germany)、Richard John Lynn (Canada)、Brook Ziporyn (U.S.A.)、Alan Chan (Singapore)等。為討論和研究方便,中心專門編制了郭象《莊子注》的標碼。
會議共有二十三位來自中國、台灣及北美等地的學者參加,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有關的報導已刊登於《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中國社會科學院)、《東亞文明研究通訊》(國立台灣大學)、《世界文化論壇(Culture Communication)》(China Project- Center for Process Studies, USA)等刊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