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 |
|
|
Carine Defoort
(Keynote Speaker)
(University of Leuven (KU Leuven)) |
To Name or Not to Name: That is the Question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
提要 |
Andrew Lambert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of Staten Island) |
Seeing through the Aesthetic Worldview |
提要 |
So Jeong Park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Aesthetics of Sound: Consummation of Confucian Musical Discourse |
提要 |
Henrique Schneider (City University of Seattle) |
Guanzi on How People Act |
提要 |
Mercedes Valmisa (Princeton University) |
The "Sinological Challenge" to Chinese Philosophy: A Response from a Post-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
提要 |
勞悅強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心術不同——孟子對荀子的回應 |
提要 |
|
|
|
中國大陸 |
|
|
丁四新
(清華大學) |
「亙」與「亙先」——上博楚竹書《亙先》的關鍵概念研究 |
提要 |
王正
(中國社會科學院) |
重思荀子與法家的關係 |
提要 |
李若暉
(復旦大學) |
虛妄的「道體」:思想變遷下的經典詮釋 |
提要 |
李銳
(北京師範大學) |
古代中國的兩個二律背反 |
提要 |
何益鑫
(北京師範大學) |
《周易》周公考 |
提要 |
林宏星
(復旦大學) |
秩序與方法——荀子對政治與道德之關係的理解 |
提要 |
陳少明
(廣州中山大學) |
「庖丁解牛」申論 |
提要 |
倪培民
(北京大學) |
從功夫論的角度看孟荀人性論之爭 |
提要 |
廖名春
(清華大學) |
《老子》篇序的新思考 |
提要 |
劉妮
(上海交通大學) |
墨子與孟子論「愛」 |
提要 |
|
|
|
臺灣 |
|
|
Wim De Reu
(台灣大學) |
Coexistence and Writing in the Zhuangzi:
The Case of Goblet Words |
提要 |
王華
(政治大學) |
道德轉化中的自我與他人:初探《荀子》中的道德自主 |
提要 |
李庭綿
(東海大學) |
何以知魚樂?《莊子》魚樂之辯的政治意涵 |
提要 |
李賢中
(台灣大學) |
從名辯觀點與思想單位看先秦儒墨的論辯 |
提要 |
林明照
(台灣大學) |
《莊子》倫理反思中的情感論 |
提要 |
林啟屏
(政治大學) |
「色」:從出土文獻論儒家的「禮」 |
提要 |
陳麗桂
(台灣師範大學)
|
從北大本與范氏古本《老子》的規律性用字看各抄本用字之自性與交叉影響 |
提要 |
楊祖漢
(中央大學) |
孟子告子之辯的再探討 |
提要 |
蔡妙坤
(中央研究院) |
Do We Need a Concept of Principle in Making Sense of Confucius' Moral Thought? |
提要 |
鍾振宇
(中央研究院) |
莊子的形氣主體與無用的共通體:由楊儒賓的研究出發 |
提要 |
|
|
|
香港 |
|
|
David Chai
(香港中文大學) |
Habermas and Zhuangzi against Liberal Eugenics |
提要 |
何志華
(香港中文大學) |
再論荀卿學說源出莊周 |
提要 |
王慶節
(香港中文大學) |
也談「親親相隱」與儒家倫理的「道德兩難」 |
提要 |
鄧小虎
(香港大學) |
Two Visions of Confucianism: Mencius and Xunzi |
提要 |
(按地區及姓氏筆劃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