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之混合思想–官學–通經致用–清流與氣節

儒道之混合思想, 官學, 通經致用, 清流與氣節
 編號 : lexicon_han005_008
 標題 : 儒道之混合思想 (ru dao zhi hunhe sixiang) –官學 (guan xue) –通經致用 (tong jing zhi yong) –清流與氣節 (qingliu yu qijie)
 內文 : (9)儒道之混合思想:儒道二家之思想,原分別代表古中國南北文化傳統。但在戰國時期已互相影響。漢初道家之徒宣揚「黃老」之說,即以戰國時期託名黃帝之理論(如所謂「黃帝五經」),與老子之學說合為一體。一時極為流行。其後儒學漸盛,但此種道家思想一直與儒學並存,又有互相混合之勢。漢初「淮南王書」即顯然雜載儒道理論。西漢末名家如楊雄,更同時推尊孔子與老子。至漢魏間,清談之士更將易經與老子同列為「三玄」。此風下貫六朝而不息。此種混合儒道之思想傾向,亦是漢代知識份子特色之一。
(10)官學:案上古社會,知識原為統治者或貴族所專有,即所謂「學在官守」。中國自春秋至戰國,漸有民間思想學術出現。秦代厲行思想言論之統制,又有將學術收歸官府之趨勢,即所謂「以吏為師」。漢代興起,又由中央政府設置五經博士,遂成為官學,而民間學術並未禁止。從此,中國遂有官學與民間學術之分立。其後,唐代頒「五經正義」為官定課本;明代以宋人朱熹之學說為詁解四書之標準理論;皆是官學之重要代表。(參閱:著作部份「五經正義」條)
(11)通經致用:漢代提倡經學,並非純粹學術研究,而有實用之要求;蓋漢代知識份子大致皆深信古代制度良好,故通經之目的在於了解古制而施行於當世。此即所謂「通經致用」之說。此說影響後世甚大,形成崇拜古代之思想傳統。直至清末方有改變。但此一傳統思想之發展,亦頗有起伏。漢末至六朝,由於經學既衰,通經致用之思想亦一度低沉。宋代至明清,此種思想方式再度轉強。學者亦不可誤以為此傳統直線發展。
(12)清流與氣節:清流之名非上古所有。戰國以降,漸有民間學術興起,知識份子脫離統治集團而自成一社群,方開始有與官方對抗之情況。此種情況之發生,大抵由於有某種官方勢力為大眾所憎惡,故知識份子與之對抗時,社會輿論遂以「清」與「濁」分指雙方。「流」字用以指一群人,亦是古代語言中之流行用法。
清流之出現始於東漢時,知識份子個人方面雖有傲視王侯者,但社會方面並無提倡氣節之風尚。王莽纂位,士人多競為歌頌,全無對抗邪惡權威之精神。東漢興起,風氣方漸改變。其後清流勢力日漸形成,氣節之風亦大盛。此種風氣本身雖不久復衰,但對知識份子心態有長遠影響。後世以「道統」與「政統」分立之主張,實是氣節之風之產物。
 備註 : 按:儒學辭典中並無專條談論「五經正義」,可參考「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和「春秋左傳正義」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