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及說明

  1. 詩稿的編號乃按拆封時的次序排列。部份一頁兩面或多頁的詩稿均每頁獨立編號,例如〈憶北海〉原稿共四頁,在本網頁分成四條〈憶北海〉(一)、(二)、(三)、(四),順序編上號碼poem_005至poem_008。一紙兩面的詩稿會在備註中說明。
  2. 本網頁收錄的詩稿,絕大部份見載於《思光詩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及《勞思光韋齋詩存述解新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詩稿的刊行本一欄標記了詩作在《思光詩選》和《勞思光韋齋詩存述解新編》(後文略稱為《述解新編》)中的頁碼、詩題,以及《述解新編》於目錄上標記的詩作編號。
  3. 網頁將詩稿分成三個時期,分別為早年在臺時期(1955年秋以前)、居港時期(1955年秋–1987年)以及晚年在臺授課時期(1988年及後)。
  4. 部份沒有標明詩題的詩稿,以起首第一句作標題。內文遇有未能辨別的字,概以四方型符號□代替。
  5. 詩稿中有部份為勞先生詩友唱和之作,在備註中標示了作者及相關的其他詩稿。但有幾篇的作者不可考。
  6. 儒學辭典詞條的文稿,原分成不同類別,其中「經典總說」及「人物」對應儒學辭典網頁上的「經典」和「人物」部份,但「注疏」與「概念」於原稿分類上再有細分。「注疏」部份細分為「易經」、「書經」、「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和「四書」;而「概念」則分為「先秦儒學」和「漢代儒學」。
  7. 當中「漢代儒學」的手寫原稿或已佚失,僅存電腦打印稿,上有勞先生的批改。「人物」部份為吳有能先生所撰,文稿上有勞先生的批改。其餘皆為手寫稿或複印稿,部份文稿記有頁碼或條目號碼。
  8. 本網頁為每頁儒學辭典的文稿加上編號,前輟為lexicon(以別於詩稿及其他文稿),後半則按其分類順序編號,例如〈詩序〉為「詩經」中的第一條,故配以lexicon_shijing001的編號,如此類推。
  9. 「人物」詞條的文稿編號則跟從撰者為詞條所編之號碼,例如「孟子」為28號,故此條的編號為lexicon_person028,而「孟子」的內容分成兩頁,在網頁上分做兩個紀錄,編號上第一頁為lexicon_person028a,第二頁為lexicon_person028b。
  10. 另外,「人物」詞條的文稿有不少一頁兩條的情況,而後一條的內容不時會跨到後一頁。例如「何休」一條同一頁上載有「蔡邕」條之上半,後半則與後一頁的「仲長統」條並列。前者的編號及標題為lexicon_person074_075a「何休–蔡邕」;而後者則為lexicon_person075b_076「蔡邕(續)–仲長統」。
  11. 以下「人物」詞條之手稿從缺,顏安樂(54)、嚴彭祖(55)、孫奇達(95)、傅山(96)、黃宗羲(97)。
  12. 雜稿主要是講辭綱要及授課大綱,另有一些授課用的筆記。

如有任何錯謬缺漏,還望方家指正。

於2017年7月稍作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