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殷海光去職,慨然有作

聞殷海光去職,慨然有作
 編號 : poem_015
 標題 : 聞殷海光去職,慨然有作
 年份 : 丙午 (1966)
 內文 : 依稀劫火照咸陽,黨禍驚傳到楚狂。
十載書空呼咄咄,當時折檻意昂昂。
名緣曲學非阿世,筆挾真情自吐光。
屈指妙才零落盡,西風南海夜蒼茫。

附識: 最近大陸鬧「文化大革命」,天翻地覆,真正巳到了「焚書」的地步;而台灣也開始「整肅知議份子」,與大陸相比,彷彿似之,所以首句有「依稀」字樣。殷海光原是湖北人,自台灣自由中國半月刊被查封後,便鬱鬱不得意。約二十年前,殷為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主筆,在徐畔會戰時,曾寫一社論,痛陳時弊,使國民黨當局為之震驚,殷也幾乎遇禍。這是殷成名之始,故有「折檻」之語。殷近年在台灣聲名日高,但就學問而論,則殷之學不足以稱其名﹔而且時常意氣用事,下筆不免罵人,缺乏學人客觀冷靜的風度。我向來不以此人為真能治學者。但殷雖不免「曲學」之譏,卻決不「阿世」。多年其作品皆以「反極權」為主,自有其可愛處;故詩中明說此意。又殷之真正特色,在於文章有感染力,有真實感情在。這對於一個學人說,也許是一個反面條件,但就文論文則此種才情也是不可多得的。而竟不容於台灣,真使人覺轉台灣太「黑暗」了。
我寫這首詩,是在聽說殷被解聘的那天晚上;原是自己抒感之作。雖給二三友好看過,我本來無意發表。茲以司馬璐先生來函,勸我以殷事為題寫點東西,而我文思久滯,實在不想寫,不得已以此塞責。一首詩當然很難把我想說的意思全包含進去,但也有一點好處,就是寫詩時本不一定發表,便可以無虛飾之語;不像寫文章時,總要顧慮到許多東西,不能夠講自己的真實感想。這一點如果不錯,則友人們看了我這首詩,或許比看我一篇專論,更能了解我對這一類事的態度,也就不必再勸我寫文章了。
丙午中秋後二日光識。
 刊行本 : 《思光詩選〉頁57;
《述解新編》頁156,編號93〈聞殷海光解職,慨然有作〉
 相關詩稿 : poem_131〈聞殷海光解職,慨然有作〉;
poem_206〈聞殷海光解職,慨然有作〉
 備註 : 《展望》11期3,載有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