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吳啟超
時間:1/4/2006(六) 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本部蒙民偉樓七樓I.T2室(MMWLT2)
是次演講會簡單介紹哲學和通識教育的內容,探討二者的相干性,輔以日常生活例子,務求簡明而輕鬆地與聽眾分享講者的想法。
哲學與通識教育有什麼關係?一個學過哲學的人,如何可以「通識」多一點?
通識教育有兩項基本任務:1.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開發寬闊的視野;2.學習分析問題,並以持平的觀點,作合理的判斷。
對於第一項工作,哲學能夠提供的協助微乎其微,因為哲學本不是一門提供專業知識的學問。在這個層面,哲學的功能肯定比經濟、地理、歷史、政治、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要遜色。
不過,通識除要求知識廣博之外,還講求思考深入而有法度。分析問題的核心,持平地作合理的判斷,就是哲學一貫提供的訓練。
如果通識就好比夜觀星空,知識就是觀星的望遠鏡,經濟、地理、歷史、政治等專門學科就提供了強化望遠鏡的零件。那麼哲學呢?哲學不會給予我們精巧的儀器,但卻是明目的補品。
講者:黃浩麒
時間:8/4/2006(六) 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本部蒙民偉樓七樓I.T2室(MMWLT2)
驟眼看這題目─「哲學與人生意義」─ 又以為將要大談所謂「做人處世」的「大道理」。「哲學」,最為一般的理解,應該就是一套套有關「人生意義」、「存在理由」的學說。如果真的這樣,那我們只消牢記著先哲的學說,生命的種種困惑必定會迎刃而解。但是,哲學學說只是對哲學問題的回應,某套特定的學說所處理的問題是否就是困惑著我們的問題呢?困惑總在處境中出現,處境永遠都是殊別的,只有自己才可以經歷處境,前人的學說未必足以協助我們處理由處境所引起的困惑。這時候,「哲學」最為尊貴的意義就得以開展,就是「哲學思慮」的過程。與其說「哲學」是一套套艱澀的概念系統,不如說她是我們為自己作為個人找尋「人生意義」的過程。在這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認清自身之所處、自己之為誰。「認識自我」作為「人生意義」的建立才是「哲學」對我們有「用」的地方。
講者:郭柏年
時間:22/4/2006(六) 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本部蒙民偉樓七樓I.T2室(MMWLT2)
通識教育強調獨立和創新的思維,鼓勵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並建立自己的觀點。但怎樣才是多角度思考?再者,如果我們可以由不同的進路思考同一問題,又應該如何評核當中各種觀點的優劣?還是會淪為相對主義者的立場-認為世上沒有任何客觀的對錯和好壞標準,因此是非曲直僅只是個人的意見?這次討論將分別說明多角度思維與相對主義兩者的意涵和差異,並嘗試藉著一些例子來闡述合理的觀點必須遵守某些基本原則,由此展示思維自有其客觀的法度可循。
講者:趙子明
時間:29/4/2006(六) 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本部蒙民偉樓七樓I.T2室(MMWLT2)
小組討論是活動教學的重要環節。針對以往「填鴨式」教育的弊病,我們希望透過論辯,讓學生鍛鍊腦筋,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然而,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卻往往由於混淆了某些基本的邏輯概念,導致說話夾纏不清、討論不著邊際。這些概念有部分是形式邏輯探討的對象,另一些則屬於非形式邏輯的範圍。遇上這種情況,導師就要因時制宜地加以「指導」,使學生認清自己所犯的毛病,以免日後重蹈覆轍。在這次簡短的討論中,我們希望藉著幾個教學實例,顯示邏輯常識如何在論辯的場合中發揮正面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