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隆升
|
華梵大學
|
清透與孤寒的雙重況味──論勞思光韋齋詩的生命印記
|
摘要
|
文潔華
|
香港浸會大學
|
Lao
Sze-Kwang’s Discourse o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Popular
Confucianism in China
|
摘要
|
米建國
|
東吳大學
|
|
|
沈享民
|
東吳大學
|
勞思光批判戴震哲學之重估
|
摘要
|
沈清松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Openness
of Reason and Interculturalty in Sze-Kwang Lao’s Philosophy
|
摘要
|
杜保瑞
|
臺灣大學
|
對勞思光詮釋象山陽明龍溪的方法論反思
|
摘要
|
李瑞全
|
國立中央大學
|
宋明儒學之核心課題與分系:試論勞思光與當代新儒家對宋明儒學之詮釋
|
摘要
|
林碧玲
|
華梵大學
|
勞思光〈大學〉古本「原義」與《大學》新本「時義」詮釋的對比性析論——以儒家「成德之學」世界化為研究取向
|
摘要
|
高柏園
|
華梵大學
|
|
|
陳振崑
|
華梵大學
|
《思光華梵講詞:哈伯瑪斯論道德意識與溝通行為》導言
|
摘要
|
郭朝順
|
佛光大學
|
佛教緣起法中的哲學理性--以勞思光先生對哲學思維的分析為參考
|
摘要
|
張政遠
|
香港中文大學
|
台灣、香港與文化哲學
|
摘要
|
張燦輝
|
香港中文大學
|
|
|
黃勇
|
香港中文大學
|
Desire
and Will in Wang Yangming's Heart-Mind: A Dialogue with Lao Sze-Kwang
|
|
黃慧英
|
嶺南大學
|
實踐哲學的特性
|
摘要
|
彭雅玲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
勞思光先生與伯兄勞榦唱和詩的抒情美典
|
摘要
|
馮耀明
|
香港科技大學
|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Qing Classical Stud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ai Zhen’s Thought
|
摘要
|
葉海煙
|
國立成功大學
|
試探勞思光的歷史意識、文化覺識與哲學慧識
|
摘要
|
劉保禧
|
香港中文大學
|
為何閱讀經典?如何閱讀經典?──勞思光與錢穆讀《論語》
|
摘要
|
劉笑敢
|
香港中文大學
|
All
Embracing: A Laozian Version of Toleration
|
|
劉國英
|
香港中文大學
|
|
|
鍾彩鈞
|
中央研究院
|
顧憲成的溝通理論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