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更新)
主題講者:姓名 | 機構 | 論文題目 |
蔡仁厚 | 東海大學哲學系 | 當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 |
劉述先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當代新儒家對西方哲學的回應 |
杜維明 |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 面向 2018 的儒家哲学 |
中國大陸: (按姓氏筆劃排序)
姓名 | 機構 | 論文題目 |
方旭東 |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 | 康德是朱子與陽明之間的居間狀態?——試論牟宗三對康德 Moralische Gefühl 一詞的翻譯和理解 |
王興國 | 深圳大學哲學系 | 牟宗三與「李約瑟難題」——兼論牟宗三與李約瑟的科學技術觀 |
白彤東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 先秦哲學的政治起源與中國的早期現代性問題 |
李吳伊莉 (研究生) | 北京大學哲學系 | Zhang Zai as Interpreted by the New Confucians |
胡治洪 |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 辛亥革命與熊十力的哲學創構 |
高瑞泉 |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 從「平等」觀念的演變看現代儒家的新方向 |
張汝倫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 熊十力與西方哲學 |
彭國翔 | 北京大學哲學系 | 牟宗三對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批判 |
景海峰 | 深圳大學哲學系 | 從「理一分殊」看當代新儒學的發展 |
廖曉煒 |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 —— 徐復觀、勞思光儒學詮釋論析 |
鄭淑媛 | 渤海大學政法學院 | 淺論杜維明《仁與修身》中與西方哲學的對話 |
黎漢基 | 廣州中山大學政治科學系 | 自主與功效 —— 從行動的視角解讀當代新儒學 |
臺灣: (按姓氏筆劃排序)
姓名 | 機構 | 論文題目 |
尤惠貞 | 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 牟宗三先生有關佛教式底存有論之哲學詮釋──以天臺圓教為例之論析 |
王萱茹 (研究生)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儒家與辛格論動物之道德地位 |
江日新 | 鵝湖月刊社 | 張君勱的哲學觀念 |
何淑靜 | 政治大學哲學系 | 論荀子「聖人生禮義」所含藏的問題──由亞里斯多德的「潛能與現實」來看 |
余姒倩 (博士後)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牟宗三先生對《老子》的理解 —— 以「老子《道德經》講演錄」為範圍 |
吳惠齡 (研究生)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無極而太極」──以典範論重探《太極圖說》之深意 |
李明輝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儒家與人文主義 |
李瑞全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跨越西方當代政治困局之第十個民主模式:當代新儒家之民主政治模式 |
李慧琪 (博士後) |
中央大學中文系 | 從「超越內在」說論劉蕺山思想 |
杜保瑞 | 臺灣大學哲學系 | 熊十力建構當代新儒學的形上學之方法論評析 |
沈享民 | 東吳大學哲學系 | 牟宗三先生論格物致知 的批判考察 :從當代知識論的視野看 |
周博裕 | 鵝湖月刊社 | 康德美學判斷力崇高分析對新儒學之啟發 |
林安梧 |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 論「存在與價值的和合性」 —— 由「後新儒學」對比於「新儒學」與「西方哲學」而開啟 |
林維杰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當代新儒家「朱陸異同」論述中的詮釋學意涵 |
金慧洙 (研究生)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關於王陽明對待動物生命的解釋——陽明與 Peter Singer 對動物生命的觀點比較 |
張明宗 |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產經研究所 | The Foundations of China's Inward-oriented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m Smith's Political Economy |
梁奮程 (研究生)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從 Tom Regan 的強義動物權到儒家說明人對動物的義務 |
許惠敏 (博士後) |
中央大學中文系 | 比較唐君毅、牟宗三對程頤的說解及其論說上的意涵 |
彭小萍 | 育達科技大學經營決策系 | The Foundations of China's Inward-oriented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m Smith's Political Economy |
彭文本 | 臺灣大學哲學系 | Tang Chun-yi's Concept of Mind and Hegel's Concept of Spirit |
曾安國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黃兆強 | 東吳大學歷史系 | 徐復觀先生與西方文化——見於《徐復觀文錄》中的西方文化資訊 |
黃漢光 | 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 唐君毅對科學與文化的省思 |
黃漢忠 | 鵝湖月刊社 | 中西政治哲學比較:牟宗三與康德 |
黃麗生 | 臺灣海洋大學 | 道德的理想主義在現代以後 |
楊自平 | 中央大學中文系 | 論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的荀子研究對荀學發展之意義 |
楊祖漢 | 中央大學中文系 | 康德哲學與當代的儒學詮釋 |
葉海煙 |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 牟宗三的新道家哲學詮釋 |
劉滄龍 |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 跨文化思考中的主體與工夫:從「內在多元的主體」解讀王船山氣的思想 |
潘朝陽 | 台灣師範大學僑教學院 | 唐君毅的中國文化空間觀 |
潘鳳娟 |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 | 他鄉遙記:秦家懿的鄉愁與儒家的離散 |
蔡家和 | 東海大學哲學系 | 唐君毅先生<船山之尊生尊氣與尊情才義>一文之探討 |
鄭宗模 (研究生)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程顥思想中的人權與動物權——兼論牟宗三先生對人禽之辨的詮釋 |
蕭振邦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賴柯助 (研究生)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論朱子對《孟子》「知言」與「養氣」工夫的了解 |
鄺錦倫 | 東海大學哲學系 | 從玄思到圓教:牟宗三與黑格爾 |
海外: (按姓氏筆劃排序)
姓名 | 機構 | 論文題目 |
田炳述 | 建國大學 | 超人 (Übermensch) vs 道人 |
李淳玲 | 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基金會 | 牟宗三先生的比較哲學——英譯《中國哲學十九講》導論 |
陳金樑 | 南洋理工大學 | Lifeworld, Ethics, Communicative Action, Hermeneutics and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
劉紀璐 |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 From Idealism toward Realism: Xiong Shili's Holistic Monism versus Russell's Neutral Monism |
香港: (按姓氏筆劃排序)
姓名 | 機構 | 論文題目 |
王慶節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中國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與儒家的“親近”學說 |
吳明 | 香港新亞研究所 | 反思判斷與一心開二門──牟宗三與康德「智的直覺」義之衡定 |
吳啟超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論牟宗三與沙特在人性及自由問題上的分歧 |
李敬恒 (研究生)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A Confucian Conception of the Self: A Nagelian Reconstruction |
徐波 (研究生) |
香港科技大學 | 「分別說」與「非分別說」辨析 |
唐端正 | 香港中文大學 | 唐君毅先生論述中國哲學之方式與取向 |
張政遠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惻隱之心」的本質 |
張星 (研究生)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牟宗三與唐君毅圍繞孟子性善論的詮釋 |
張錦青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比較《荀子》與《禮記.禮運》中之禮論 |
陳志強 (研究生)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陸學的覺悟經驗與神秘主義 |
陶國璋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新儒家對「存在先於本質」的回應 |
黃慧英 | 嶺南大學哲學系 | 牟宗三的儒家天道論 —— 從整合哲學的觀點理解 |
溫帶維 | 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On Mengzi as an Ethical Realist of the Sensibility Theory Kind |
葉錦明 |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 分析的形上學——再論馮友蘭新理學 |
劉妮 (研究生)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論語》中的“仁”與“愛” ——兼論牟宗三對“道德情感”之詮釋 |
劉保禧 (研究生)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牟宗三與海德格論直觀與有限性 |
劉桂標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儒家與自由主義的融合──徐復觀的政治哲學 |
劉笑敢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Mutual Acceptance between Laozi’s Ziran and Confucius’s Ren |
劉國強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唐君毅說萬物散殊之不究竟義與究竟義 |
鄭宗義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心之四端──道德心的結構分析 |
盧雪崑 | 香港新亞研究所 | 超越的與超離的 |
黄穎瑜 (研究生)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唐君毅哲學中的「理性」概念──以其文化哲學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