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第九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劉 國強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唐君毅說萬物散殊之不究竟義與究竟義
   
我們日常生活或常識中所見的萬事萬物,似真實亦不真實,若以物為假,亦可處處碰壁。執物為實,卻最終是雪泥鴻爪。本文論析唐先生一方為常識經驗事物確立其在心靈的感通活動過程中顯現為萬物散殊境中的獨立存在意義,但此獨立存在義確非究竟義,而實為心参與的構作,萬物散殊的存在義亦實在不離心靈的感通活動,心靈的感通活動往更高層面升進中,如在依類成化境與功能序運境中,即見萬物散殊非真能獨立散殊,而是在依類變化與相互作用以變化中,萬物之究竟真實也不能離開心靈之感通活動而另有其真實。或由此以說唐君毅是唯心論成或超越的唯心論,此對唐先生哲學之判教,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唐先生亦明確批評唯識宗之一切為心識所變現的一種唯心論之謬。中國人受西方唯心唯物對立非此即彼的禍害亦大矣。了解唐先生哲學須先擺脫唯心唯物對立的格局。
 
  鄭宗義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心之四端──道德心的結構分析
   

(待補)

 
  盧雪崑 ( 香港新亞研究所 )
  超越的與超離的
   
本文討論:康德經由《純粹理性批判》嚴格區分「超越的」( transzendental ) 與「超離的」( transzendent ),由之使 「超越的」一詞獲得了一個哲學概念的明晰性。問題的開展首先從 經院哲學時期 transcendentia 一詞的意義入手,及簡述該詞在現代哲學中的模糊性和多義性。繼而論述康德 對於這樣一個背著沉重傳 統包袱的概念作出變動,其重要洞識在於揭明:任何概念的超離使用都被裁定為不合法的。據之,西方哲學傳統上形形色色藉著把 「超越的理念」偷換為「現實的物」之概念的做法被判決為欺騙的手段。並且,筆者提出一個看法: 康德所論「超越的觀念性」 的根本洞見在 「觀念的實化」 。 空間和時間必須在我們的感性對外在客體的感取活動中實化;範疇必須在對感取直觀的雜多施行綜和統一的活動中實化。而更為重要的是:理念必定要在純粹實踐理性的實踐活動中實化。 自由與上帝兩個超越的理念經由實踐之實化而獲得形上意義。

最後,依據康德批判哲學之理路,試論孔子哲學傳統中「心」與「天」的超越義和形上義。
 
  黄穎瑜 (研究生)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唐君毅哲學中的「理性」概念──以其文化哲學為中心
   
本文通過唐君毅的文化哲學,探討其「理性」觀念,並借本文嘗試對唐君毅哲學作出新的詮釋與研究視角。本文指出,唐君毅雖然是當代新儒家的一員,但並不礙其作為哲學家的身分,事實上,他是以普遍的哲學思維來建立其理論,其儒家立場也並非其哲學的預設。因此,我們應可從哲學的立場來論證和評價唐君毅的哲學,同時肯定儒家的傳統學術豐富了他的哲學思想。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我們區分開唐君毅哲學中「理性」觀念的「形式特性」與「內容特性」,「形式特性」指唐君毅的「理性」觀念作為哲學概念的面向,它表達了理性觀念中抽象、一般性的特性,例如理性是一種自覺、反省的能力,而且能制定行動的目的;而「內容特性」則指理性觀念中比較特殊的內容,它是對於「形式特性」的詮釋,為儒家思想所豐富,例如「理性」作為一種價值意識,它的原初表現是「情感」,而「理性」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即個人人格的完成。「形式特性」可被視為一哲學框架,它可被置於於更大的脈絡中,如西方某些哲學傳統對「理性」的論述,並評價其解釋效力與合理性,如此將有利於唐君毅與其他哲學傳統的對話與比較。本文通過唐君毅的文化哲學,對其「理性」觀念作出分析,並就其理性與文化觀所可能面對的批評作出初步的考察與回應。
   


Contact Us | © 201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