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第九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陶國璋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新儒家對「存在先於本質」的回應
   
基本觀念:柏拉圖的「本質先於存在」的傳統、近代反柏拉圖傳統的趨勢、 沙特與存在主義、存在與虛無、儒家的人性觀、天命之謂性、人性的二元性、 新儒家對「存在先於本質」的回應。

提要: Whitehead 讚頌說:整個西方哲學其實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腳,但近代西方哲學竟以批判柏拉圖哲學為己任。沙特著名的論斷「存在先於本質」就是以柏拉圖為假想敵,冀望打倒此哲學巨人。「存在先於本質」成了西方哲學的共識,再引申為文本滑動、解構主義等哲學發展。就理論的效力說,「存在先於本質」既針對先驗的存在者,則儒家所肯言的「天命之謂性」之先驗人性觀,亦會受到攻擊。本文試就新儒家的人性論主張,回應沙特的挑戰。
 
  黃慧英 ( 嶺南大學哲學系 )
  牟宗三的儒家天道論 —— 從整合哲學的觀點理解
   
牟宗三先生認為儒家的天道具備以下的特性︰(一)即存有即活動;(二)既超越又內在。天道內在於人性,故人雖有限而可無限。

當代整合哲學家 Ken Wilber 歸納不同文化中的整體哲學觀,提出對萬法生成的原則及結構,不單解釋自然界,還解釋意識界,認為萬有是最高意識的開展。參照這種整體哲學,或可幫助我們以一嶄新的角度,理解儒家的天道觀,甚或可能協助我們為儒家學說在人類學問中,予以定位。
 
  溫帶維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孟子是否感性理論形態的倫理實在論者
   
Mencius, Hume,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thics 一書的作者 Liu Xiusheng 教授在該書裏力陳孟子是一位感性理論形態的倫理實在論者( ethical realist of the sensibility theory kind )。其理據主要集中在對《孟子》 6A4, 7, 16 及 7A15 的詮釋。然而其詮釋甚有可商榷處,本文旨在提出其詮釋的問題,繼而對孟子作為感性理論形態的倫理實在論者的觀點提出質疑。
 
  葉錦明 (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
  分析的形上學——再論馮友蘭新理學
   
在上世紀初,西方哲學界對傳統形上學提出了史無前例的挑戰,其中最嚴厲的批評實來自維也納學派( Vienna Circle )。維也納學派的最終目的,並非僅僅在於批評某幾個形上學的派別,而是要藉著經驗主義的意義判準( meaning criterion )把全部形上學一律排除到哲學的領域之外,從而達到所謂「形上學的清除」 ( elimination of metaphysics ) 。

這一場形上學的清除運動引起了英美哲學界持續數十年的討論,相關的文獻不勝枚舉;然而,當時中國哲學界對此問題引起的相關討論,卻被完全忽略;西方哲學界對此自然無所提及,即使在中國哲學的範圍內,學人所書亦寥寥可數。本文的目的是要在這此部分補上一筆,通過仔細地分析當時中國哲學界兩位 巨擘 ──馮友蘭先生和洪謙先生──他們圍繞「新理學」所作的論爭,藉以了解當時中國哲學界對於形上學的性質、分析語句的定義、認知意義的判準,以及中國哲學的精神等問題所作的思考。

洪謙作為維也納學派的成員之一,自 30 年代即在中國傳播邏輯經驗主義的思想。他對傳統形上學採取一種較寬容的進路,他認為傳統的形上學雖然不能成為一種關於實際的知識體系,但在人生哲學方面卻有深厚的意義和特殊的作用,那是科學所沒法具有的作用。

馮友蘭對傳統形上學的立場,與洪謙迥然相異;他對維也納學派清除傳統形上學,表示十分贊許。他認為傳統形上學是壞的形上學,維也納學派成功地消除壞的形上學,那是它的理論貢獻,然而不知道其所取消的只是壞的形上學,那卻是它的理論缺失。馮友蘭認為真正的形上學是維也納學派所不能取消的,他給自己的使命就是,經過維也納學派的經驗主義,重新建立一種真正的形上學── 他名之為「 新理學」。洪謙反對馮友蘭的觀點,並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認為新理學就連傳統形上學也不如,它既不是一種關於實際的知識體系,又缺乏人生哲學方面卻的深厚意義,應當被取消。

本文將會指出,馮友蘭若按照經驗主義的意義判準來構造 「 新理學」,那只會製造出一種具有形上學之貌但無形上學之實的「偽似形上學」;而洪謙對 「 新理學」的批評,亦犯了雙重標準的毛病。

關鍵詞: 真正底形上學、驗證原則、維也納學派、新理學、 馮友蘭、 洪謙
   


Contact Us | © 201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