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齋坐忘:關於中國哲學研究的一些思考
唐君毅訪問教授 – 公開講座 戴卡琳教授〈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教授〉 |
|
16:30 - 18:30 pm |
|
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 |
摘要:
做學術研究,各有其專業的規矩法則可依,這已成為學界慣例。不過,對哲學而言,這些規矩法則本身已頗具爭議;當古代中國思想這類較冷門的學科進入哲學研究的範疇時,學者是否應該跟隨某些規條去做研究,而這些規條到底為何,則更莫衷一是。本講提出以「心齋」作為一個可行的哲學活動。與其建立或者破壞先秦諸子的思想系統,我們不如先審視並暫時放下那些解釋的歷史框架――即是構成今天對先秦諸子論述的理論框架,然後讓思想駐足靜定。這種駐足靜定並非旨在確定某些新的答案,而是讓我們嘗試放下固有的成見,從而讓新意湧現。這種練習,不僅涉及資訊數據,情緒和態度也同樣重要。 我會把學術論辯或研究分為三個相互緊扣的層次:頂層是知識的論爭,包括事實、理論、假設,等等;下一層是情緒,情緒往往備受忽略,卻頗具影響力;底層則是未明事實之境,或曰無形無狀之潛能。我認為,倘若我們能夠更明確地接受下面的兩層,更用心地欣賞當中細緻的情緒,更坦然地承認我們對研究對象的無知,相信中國哲學的研究會有更長足的進步。 為了解釋上述的三個層次──確定性、情緒、無知──我會詳細分析劉笑敢2015年對Esther Klein一篇關於莊子的論文(2010)的回應。我的討論重點並非這兩位學者,而是他們所顯示出來的一些學界的普遍現象。
英文主講
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