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達文教授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馮達文教授 1941 年生於廣東羅定縣, 1960 年入讀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1965年畢業後留系任教至今。馮教授曾任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比較宗教研究所兩所的首任所長,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廣東禪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以及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馮達文教授學富五車,於中國哲學思想史尤有心得,著有《早期中國哲學略論》、《道:回歸自然》、《宋明新儒學略論》、《中國哲學的本源—本體論》、《中國古典哲學略述》以及《理性與覺性——佛學與儒學論叢》等專書。著書立說以外,馮教授致力培育後進,於中山大學任教凡四十餘年,講授科目遍及佛、道、儒,及中國哲學史,門下英才無數。

馮達文教授是第十四位唐君毅訪問教授。他的公開演講題目為「老莊道家的批判精神」,並會為本系主持一個為期四週的研究院研討班「儒學發展歷程的再審視」,及在本系的教職員研討會中發表題為「孔孟儒學的生命智慧」的論文。

老莊道家的批判精神

poster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16:30 – 18:30 (16:00 敬備茶點)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東翼會議室

前輩學者大多認爲老莊道家所推崇的主要是個人性、主觀性的情趣追求,我認爲這種觀點忽略了老莊道家的批判精神。

要揭示老莊道家的批判精神, 可 從莊子的〈天下篇〉切入。〈天下篇〉以「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盛稱「古之人」,而以「悲乎,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貶斥今之世,這實體現了道家學者對社會歷史的變遷懷有一大悲情。

儒家也有類似觀察。被認作儒家經典的《禮記》中之〈禮運篇〉,亦以「天下爲公」之「大同」爲上古理想社會,以「天下爲家」爲理想社會的墜落。其墜落之變現以「分」爲特點,即「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而〈莊子・天下篇〉以「裂」來概括這一特點,即「道術將爲天下裂」。「分」與「裂」相對于「大同」或「混同」的上古之時,乃被視爲文明與進步的一種走向,這包括認知上的分別,階層上的分化,權利上的分享等。儒道二家對這種文明與進步都有相當反省。

不同的是,儒家學者堅信,通過本心本性的開啓,禮義的運化,可以有 所 守護,拋離自然,以達于「小康」。而道家學者却在不斷地追問,「分」或「裂」從何而來?道家學者認定「民多利器,國家滋昏」,因而把批判矛頭指向生産技藝的發明;認定「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因而把批判指向管制體制的發達;幷通過「混沌開竅」的寓言故事把批判指向知識心的開啓,乃至以「大冶鑄金」的寓言直逼人與自然(大冶,大塊)的關係。由此可以看到,道家學者對人拋離自然與被「文」化,對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中所帶出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與批判。

支持老子對社會與文化、文明與進步作出反省的是他建構的古典宇宙論,他的「回歸自然」的理想守護著「禮俗社會」的自然情感。

支持莊子對社會與文化、文明與進步作出批判的是他對知識建構的質疑,他的「荒誕意識」成就了「藝術人生」。

如果說,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主體性與個體性追求愈來愈受推重,社會功利化與工具化走向越來越趨加强,人類與自然、個人與他人的衝突因之也越來越加劇烈,那麽老莊道家的批判精神及其價值關懷也應該和必將越來越受重視與關切!

儒學發展歷程的再審視

12 Nov 2010 (Fri)
19 Nov 2010 (Fri)
26 Nov 2010 (Fri)
3 Dec 2010 (Fri)
下午 2:30 – 5:15
UCC 104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鄭楝材樓104室)

一、 訴諸于世間情感:孔孟原創儒學及其價值
二、 儒學的信仰走向:從《易傳》到董仲舒
三、 儒學的理性走向:從荀子到朱熹子
四、 重新回落世間生活:從陽明子到陽明後學

孟荀的人性論與先秦社會由貴族為主體向平民為主體的變遷

poster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下午4:30 – 6:30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馮景禧樓1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