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訪問教授公開講座:論「無」的西方哲學家:約翰內斯•司各特•艾利基納(800–877 CE)
Professor Dermot Moran |
|
4:30 – 6:30 pm |
|
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 |
摘要:
艾利基納(c. 800–877 CE),生於愛爾蘭,早期中世紀基督教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他是西方哲學史中,對「無」(nihil, non esse)的涵義討論得最為詳盡而主張最為激進的一人。艾利基納提出不少創見,包括:著名的「自然的四種區分」(西方古代及中古時期的宗教及哲學權威,並無確切可與之比擬的思想);把上帝理解為從黑暗走向光明之運動中的自身創造;「神聖的自身無知」的觀念;創造世界為神聖的自我彰顯;以及他對人類的純粹靈性本質的論述。他最為激進的主張,出現於其著作《論自然之區分》:上帝可稱為「非存在」或者「無」。本講首先檢視,艾利基納在《論自然之區分》中關於存在和非存在的「五種模態」的論述,這個論述首先在書中第一部出現,之後在第三部中再觸及。然後我會評論當前學界對《論自然之區分》的來源及其原創性的研究。有論者認為,最直接影響艾利基納的拉丁文文獻,是奧古斯丁、維多理諾和Fredigusius的作品;其實,希臘基督教神父諸如尼撒的貴格利、亞略巴古的丟尼修、懺悔者馬克西穆斯,對艾利基納的思想,尤其他視上帝為「非存在」或「無」的思想,影響亦非常深遠。我會審視相關文獻,評價艾利基納《論自然之區分》裏的創見,同時以佛教「空」的觀念互為參照。
參考書目:
Sheldon-Williams, I.-P. and O’Meara, J.J., (tr.) (1987). Eriugena. Periphyseon (The Division of Nature). Montreal/Paris: Bellarmin.
Moran, Dermot. (1989). The Philosophy of John Scottus Eriugena. A Study of Idealism in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英語主講
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