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劳思光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被公认为当今汉语哲学界最资深、研究成果最丰富及最受尊重的哲学家之一。劳教授1927年生于陕西西安,本名荣玮,字仲琼,号韦斋,祖籍湖南省长沙县。高祖劳崇光公,清同治年间曾任两广及云贵总督,参与平定太平军,并代表清廷签署第一次九龙条约。父劳竞九公,早岁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与于右任共事于陕西。
劳教授家学渊源,幼承庭训,七岁能赋诗。1946 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 年转赴台湾,两年后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1955年,劳教授出任香港珠海书院讲师,自1964年开始,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历任哲学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曾任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至1985年于哲学系荣休,后历任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荣誉高级研究员,及中文大学逸夫书院高级导师。劳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师范大 学、国立政治大学及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起任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1996年起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咨询委员,并于2000–01年回到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出任访问教授。半个世纪以来,劳教授为华人世界培育了几代的学术人材。
劳教授的学术成就广受承认,其所获学术荣誉包括:2000年中华民国斐陶斐学术协会杰出学术成就奖、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第四十六届学术奖、2002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奖、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2002年度及2005年度国家讲座教授,并于200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劳教授着作等身,已刊行着述包括《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思光少作集」七卷、「思光学术论着新编」十三卷、《文化哲学讲演录》、《虚境与希望 —— 论当代哲学与文化》、《危机世界与新希望世纪 —— 再论当代哲学与文化》、《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辩录》、《思光诗选》等约三十余种,其中《中国哲学史》已成为中、台、港各地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课程不可或缺的参考读本。
劳教授并非一位仅囿于象牙塔的学者,他从年青时代开始,已积极参与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其五十年来有关中国以至人类前景的反省,可见于《哲学与政治》、《知己与知彼》、《远虑与近忧》(均收「思光少作集」),《历史之惩罚新编》、《中国之路向新编》、《自由、民主与文化创生》、《家国天下》(均收「思光学术论着新编」),以及《解咒与立法》、《思光时论集》诸书。
劳思光教授是第九位唐君毅访问教授,亦是第一位华人学者获此殊荣。他将作题为「哲学课题之变与常」之公开演讲,并为本系研究生主持一个为期四周、题为「合理性之辩护」的研讨班。
哲学课题之变与常
1. 论哲学课题之变易性
在哲学史上,向有所谓「哲学无定义」之说,其确切涵义即在于哲学课题变易不定,因之不能有一「本质定义」(essential definition);换言之,即不能依「某某学是研究某课题之学问」一语式以界定哲学。古代哲学家虽曾作种种尝试,但结果徒引生许多理论困难。近世「哲学」一词之用法,遂每每采取「实指定义」(ostensive definition)之方式以处理哲学定义问题;事实上,在日常语言中说「哲学」时,大抵是依循此种用法。
但就严格意义讲,实指定义之方法,实不能提供课题之分类标准(taxonomical criteria)。若欲对哲学之特性建立明确有效之陈述,必须另辟新径,于是有界定「哲学思维」以决定哲学特性之建议,即是:将哲学思维界定为层层上升之反省思维。此种思维之成果即成为「哲学」之内容,课题之变易处遂不碍哲学特性之展示。
2. 界定哲学思维后之理论问题
由哲学思维之特性以彰显哲学之特性,是方法论上一种进步,但亦引出进一步之理论问题。此中最重要者是不同哲学传统间之沟通问题,以及此问题背后所涉之合理性之普遍性问题。
哲学思维作为反省思维,显现哲学一词之使用可以具有形式的普遍性(formal universality);但若普遍性之肯定只止于此,则由于各民族或社羣之反省课题以不同旨趣为基础,此项歧异,仍是以使不同哲学传统间出现某种「不可通约性」。即使意义之沟通有基本困难,倘此一问题不能克服,则「意义世界」便成为一分裂的世界;在此世界图像中,各异质部份(heterogeneous parts)各有某种合理性。「合理性」一词之基本意义成为不可解。整个哲学与文化之理论追求将陷入「自我解释失败」之大泥淖。
3. 此次讲词将对此一大问题,尝试作一探讨,并提出建议,作为结语。
合理性之辩护
13 Oct 2007 (Sat) 2:30 – 5:15 p.m.
20 Oct 2007 (Sat) 2:30 – 5:15 p.m.
22 Oct 2007 (Mon) 6:30 – 9:15 p.m.
此次讲词以 “ 合理性 ” 观念为主题,意在通过对 “ 合理性 ” 之省思,显示当前文化哲学思维之路向.讲词中对于 “ 理性 ” 观念所涉论题在哲学史中之演进及变化,作全面之回顾,并剖示各阶段中之哲学思维与意义论研究之关系,强调对当代哲学之基本了解。
最后对 “ 合理性 ” 论题对文化哲学之重要性?作申述,并说明对 “ 合理性 ” 之重新定位与划定 “ 后形上学思维”之范围之重要作用,以收摄文化哲学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