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访问教授公开讲座:论「无」的西方哲学家:约翰内斯•司各特•艾利基纳(800–877 CE)
Professor Dermot Moran |
|
4:30 – 6:30 pm |
|
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 |
摘要:
艾利基纳(c. 800–877 CE),生于爱尔兰,早期中世纪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他是西方哲学史中,对「无」(nihil, non esse)的涵义讨论得最为详尽而主张最为激进的一人。艾利基纳提出不少创见,包括:着名的「自然的四种区分」(西方古代及中古时期的宗教及哲学权威,并无确切可与之比拟的思想);把上帝理解为从黑暗走向光明之运动中的自身创造;「神圣的自身无知」的观念;创造世界为神圣的自我彰显;以及他对人类的纯粹灵性本质的论述。他最为激进的主张,出现于其着作《论自然之区分》:上帝可称为「非存在」或者「无」。本讲首先检视,艾利基纳在《论自然之区分》中关于存在和非存在的「五种模态」的论述,这个论述首先在书中第一部出现,之后在第三部中再触及。然后我会评论当前学界对《论自然之区分》的来源及其原创性的研究。有论者认为,最直接影响艾利基纳的拉丁文文献,是奥古斯丁、维多理诺和Fredigusius的作品;其实,希腊基督教神父诸如尼撒的贵格利、亚略巴古的丢尼修、忏悔者马克西穆斯,对艾利基纳的思想,尤其他视上帝为「非存在」或「无」的思想,影响亦非常深远。我会审视相关文献,评价艾利基纳《论自然之区分》裏的创见,同时以佛教「空」的观念互为参照。
参考书目:
Sheldon-Williams, I.-P. and O’Meara, J.J., (tr.) (1987). Eriugena. Periphyseon (The Division of Nature). Montreal/Paris: Bellarmin.
Moran, Dermot. (1989). The Philosophy of John Scottus Eriugena. A Study of Idealism in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英语主讲
欢迎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