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2030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I

2009-2010 | Second Term
Philosophy Major
M 06-08
UCA 104
Liu Xiaogan

PHI 2030: 中國哲學史 (二)

課程簡介

本課介紹與討論魏晉至明清約八百年間主要哲學理論和宗教理論的基本內容,以及各思想流派之間的衝突、互動與融合所促成的思想創新與演變的過程。課程重點研究魏晉玄學與宋明儒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兼及佛教和道教理論中的哲學問題。學術訓練的重點包括閱讀原典、梳理概念,以及理論詮釋與批評,並注意培養分析、組織及表達的能力。學生每周應閱讀原典選段,以及相關通史或專論大約二三百頁。成績考核:

  • 導修( tutorial )三次 30 %
  • 小測驗三次 30 %
  • 期末考試 40 %
  • 獎勵成績( bonus :課堂參與、網上討論、自學等)

 

教學大綱

導言 (中國哲學的歷史、概貌、特點,學習重點、方法與要求)

魏晉玄學概論 (儒道互動與演化 ,經典依據,思想作風,歷史演變,歷史評價)

王弼與玄學貴無派 (以無為本,舉本統末,執一統眾,得意忘象)

郭象與玄學崇有派 (萬物自造,獨化,性足為大,安命即逍遙)

道教的形成及其基本理論 (五斗米道,葛洪,寇歉之,陶宏景,佛道之爭)

佛教的輸入與早期演變 (原始教義,格義階段,般若學,六家七宗,涅盤學,佛性之爭)

中國化佛教的成熟代表 (智顗與天台宗,賢首與華嚴宗,惠能與禪宗)

宋明儒學導論 (辟佛老,道統說,經典傳統,周敦頤、邵雍、張載)

二程與宋明儒學的奠基 (天理,理一分殊,格物致知,見聞之知,德行之知)

朱熹與宋明儒學的興盛 (理氣先後,太極即理,理一分殊,即物窮理,天命與氣質之性)

陸九淵與朱陸之爭 (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盡心明理,自作主宰,尊德性與道問學)

陽明學的興盛與流變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知格物,致良知,人心與道心)

王夫之對古典哲學的總結 (氣外無理,天下惟器,象外無道,靜即含動,能與所)

清代學術與中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黃宗義,顧炎武,顏元、李塨,乾嘉學風,戴震)

 

參考文獻 (有 * 號者可在大學圖書館 Reserve Books Section 閱覽)

通史與通論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卷,台灣︰三民書局, 1993 。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四-六冊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6 - 1988 。

*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 。

*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範疇要論》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 7 。

* 張岱年主編《中華的智慧》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

*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 ( 魏晉南北朝 )( 隋唐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 1994 。

_____ 《中國哲學史》第二-四冊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63,1964,1979 。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上下冊,臺北:水牛出版社, 1998 。

馮 契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 1991 。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1990 。

_____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同上。

_____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同上。

_____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卷三,同上。

許抗生 《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濟南:齊魯書社, 1991 。

湯用彤 《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

湯一介 《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董光璧 《傳統與後現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 。

蒙培元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3 。

郭齊勇《中國哲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史料與文獻

*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書店, 1982 。

* 蕭萐父《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8 。

王遽常 《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上、下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 。

* 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下冊 , 北京 : 中華書局 ,1982 。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之部、清代之部 , 北京 : 中華書局 ,1959 。


玄學類

羅宗強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

孫述圻 《六朝思想史》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2 。

王葆玹 《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1987 。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 1985 。

王曉毅 《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

湯一介 《郭象與魏晉玄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

唐翼明 《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2 。

 

道教類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

卿希泰 《中國道教史》四卷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 93 。

葛兆光 《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

湯一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 。

李大華 《道教思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 。

金正耀 《道教與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

陳國符 《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 1963 。

佛教類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多卷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 93 。

呂 澄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 1979 。

方立天 《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6 。

_____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

_____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

吳汝鈞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8 。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2000 。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 1983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87 。

_____ 《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982 。

印 順 《中國禪宗史》第二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

杜繼文 《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 。

 


儒學類

陳榮捷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6 。

_____ 《新儒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5 。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一-三冊,台北︰正中書局, 1968 。

_____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 1979 。

蔡仁厚 《宋明理學》北宋篇、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 1979 。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

陳 來 《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 。

陳 來 《朱熹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 ¾ ¾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0 。

蔣義斌 《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 。

熊 琬 《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

徐遠和 《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

陳榮捷 《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 。

束景南 《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 。

田浩 (Hoyt Cleveland Tillman) 《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辰文化, 1996 。

金春峰 《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8 。

吳長庚主編 《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陳 來 《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

楊國榮 《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 1997 。

鍾彩鈞 《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 。

曾昭旭 《王船山哲學》再版,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996 。

林安梧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鄭宗義 《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 。

特別書目

* Booth, Wayne C. Craft of Research ,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Fung Yu-lan ( 馮友蘭 ), tran. Derk Bodde,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Volum II,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Fung Yu-lan ( 馮友蘭 )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6. 《中國哲學簡史》,凃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 (另有趙復三譯本)。

Wing-tsit Chan (陳榮捷) ,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Wm. Theodore de Bary, etc.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