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稿中有三首吉川幸次郎先生的詩作,是1970年出席於意大利舉行的「十七世紀中國思想研討會」時贈予勞思光先生。茲將詩文抄錄如下:
〈十日湖樓雲意屯〉poem_053
十日湖樓雲意屯,雨奇晴好未遑論。
山靈不論遊人恣,只識儒家德性尊。
〈皖吳湘廣各薪傳〉poem_054
皖吳湘廣各薪傳,心得紛紛抒講筵。
朝士貞元不無恨,僕生光緒甲辰年。
〈平昔雕蟲情未忘〉poem_055
平昔雕蟲情未忘,忽隨儒者共摳裳。
河汾雖說文中子,哲弟何妨在醉鄉。
勞先生的〈贈吉川先生〉詩後有案語:「吉川治文學批評,久享盛名,曾為日皇講官。予晤之於意大利,其時甫退休也。吉川有詩相贈,故予以此答之。」而據《述解新編》就〈贈吉川先生〉的題解,勞思光先生與吉川幸次郎於會議時是比鄰而坐,謹先將題解內容抄錄如下:
此詩作於庚戌年(1970),時勞氏四十三歲,吉川(1904~1980)六十六歲,一起出席「十七世紀中國思想研討會」。兩人比鄰而座,吉川即席賦詩相贈,勞氏旋以此詩酬答。勞氏謂吉川贈詩用東坡典故,頗能合乎辭章要求,遠超乎一般外國漢學家之辭章水平,幾可視為中國人之作,能詩如此頗為不易。惟言談間,吉川自謂生於光緒甲辰年,勞氏以為頗有遺老口吻;然此亦可視為吉川素以「中國」為「我國」之一貫表現。(《述解新編》頁260)
題解中提到的吉川先生的贈詩應就是〈十日湖樓雲意屯〉,而所指的東坡典故估計是指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之其一:「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吉川先生收到勞先生的〈贈吉川先生〉後步其韻而寫成〈皖吳湘廣各薪傳〉,當中有「僕生光緒甲辰年」之句;另外〈平昔雕蟲情未忘〉則步韻勞先生的〈孔目湖書感〉(見poem_116、poem_010、poem_136)。
〈贈吉川先生〉
詩品文衡萬口傳,東瀛人望重經筵。
故山花鳥今招隱,已領騷壇四十年。
〈孔目湖書感〉
遠志豪情付坐忘,遇將遊屐伴冠裳。
登樓忽有王郎恨,如此湖山似故鄉。
(以上兩詩詩文依刊行本,用字與本網頁的詩稿有出入)
以下為一幀「十七世紀中國思想研討會」的合照。前排右一為勞思光先生,右三為吉川幸次郎先生。
後排:源了圓(左二)、于君方(左三)、Willard Petersen(左五)、Ian McMorran(左六)、成中英(左七)、William Atwell(右六)、吳百益(右五)、杜維明(右三)、錢新祖(右二)、Richard John Lynn(右一)
前排:陳綸緒(左一)、房兆楹(左二)、陳榮捷(左三)、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左四正中)、吉川幸次郎(右三)、唐君毅(右二)、勞思光(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