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第九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李慧琪 (博士後) ( 中央大學中文系 )
  從「超越內在」說論劉蕺山思想
   
「超越內在」說是新儒家解釋傳統儒學天道、天理等觀念的重要說法。而從宋明理學殿軍劉蕺山的思想來看,牟宗三先生將蕺山歸為宋明理學第三系,其特色在心性分設而以心著性,因此突顯性的地位,也就是突顯其「超越性」。然而劉述先在理解蕺山思想時,卻認為蕺山乃是一極端的內在一元論,這似乎又是強調其「內在性」。因此,本文主要順著「超越內在」的說法,來討論蕺山思想的屬性,同時藉此反省「超越內在」說對於理解儒學可能有的問題與意義。
 
  杜保瑞 ( 臺灣大學哲學系 )
  熊十力建構當代新儒學的形上學之方法論評析
   
熊十力為當代新儒家中第一位站在理論建構的高度上高舉儒學辨正道佛的當代哲學家,有別於梁漱溟僅是從文化哲學的比較觀點排比儒佛及西洋哲學的工作方式。他的儒家哲學建構,立基於中西「形上學」比較的新觀點,轉化於佛教「唯識學」的概念系統,以實踐哲學意義的「證量」的概念定位中國形上學的特質,而別異於中西,以抽象思辨的存有論思路為進路討論「體用」問題,以超克佛學系統。他所建立的儒家形上學的特殊思路,也正是牟宗三哲學的圓型,固有儒學在當代的最新創作的意義,但仍然在三教辨證問題上不能盡服人心,關鍵即在對道佛有它在世界觀的推論基礎仍無公平對待。本文之作,將站在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的視野上,討論及評價熊十力的儒家形上學的創作意義,定位熊十力哲學的理論創作意義,並為當代中國哲學的三教辨證問題建立新的討論素材。
 
  沈享民 ( 東吳大學哲學系 )
  牟宗三先生論格物致知 的批判考察 :從當代知識論的視野看
   
本文以牟宗三對格物致知的詮釋為研究對象,論證其特色與貢獻,並批判考察其解釋效力與限制。

牟宗三以康德倫理學的自律道德為標準,論證程頤朱熹一系的哲學乃是他律道德,歧出於儒家哲學的正宗之外,其最主要的理由是程頤朱熹一系以格物致知為道德實踐的本質工夫,而實際上只能夠有補充與助緣的作用。為說明這一點,牟宗三區分兩種理: 「存在之理」與「形構之理」,並進一步 論證:程頤朱熹之學的目的是道德或德行 (即便是他律道德) ,則其格物窮理須指向 存在之理 ,而形構之理只能是經驗知識的對象。然而,程頤朱熹不能區分這兩者,造成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的混淆。

牟宗三詮釋的特點在於:他試圖說明在程頤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下,積極建構形構之理以獲致經驗知識如何可能;並指出:格物窮理的實踐對存在之理與形構之理兩者皆當窮究,如此才是格物致知的全幅意義。

本文嘗試檢討牟說:在程頤朱熹的系統內, 存在之理與形構之理的區分是否有效,道德知識與經驗知識是否有本質的差異? 程頤朱熹的系統又如何能避免 (一如牟所指摘的) 混淆道德與知識的理論缺失呢?

關鍵詞:牟宗三,格物致知,存在之理,形構之理
 
  周博裕 ( 鵝湖月刊社 )
  康德美學判斷力崇高分析對新儒學之啟發
   

一、前 言
二、 數量地崇高析論
三、 力學地崇高析論
四、依康德之崇高析論理解朱子陽明之崇高
五、康德的崇高之限制與超越
六、康德的崇高與吳汝鈞先生的純粹力動之互動
七、康德的崇高與牟宗三先生的陽明學之互動
八、結論

   


Contact Us | © 201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