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第九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余姒倩 (博士後)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牟宗三先生對《老子》的理解 —— 以「老子《道德經》講演錄」為範圍
   
〈老子《道德經》講演錄〉是牟宗三先生 1986 年 8 月至 10 月,於香港新亞研究所講授《老子》的錄音文字紀錄,由盧雪崑教授整理,楊祖漢教授校訂,全文十講依次連載於《鵝湖月刊》第二十八卷第十期至第二十九卷第七期( 2003 年 4 月至 2004 年 1 月)。其中可見到牟先生對《道德經》經文的仔細講論,彌足珍貴。

〈老子《道德經》講演錄〉擇取《道德經》經文,分別對老子所言之「道」的本體論之體會、宇宙論之體會,及老子的工夫論給出分析與論述。本論文擬以此講演錄為研究文本,企圖將因授課形式而散落於各講的重要論點架構起來,以突顯牟先生對《老子》的理解,並提出牟先生解析經文時,透過對於《道德經》所說的重要概念與西方的概念相對照,由此顯出《道德經》義理層次、思考方式的特徵,及對之相應的理解方式。
 
  吳惠齡 (研究生)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無極而太極」──以典範論重探《太極圖說》之深意
   
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孔恩( Thomas S. Kuhn ),於《科學革命的結構》(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中提出了「典範」( paradigm )概念,用以說明常態科學( normal science )中的理論競爭與科學革命的發展歷程。簡單地說,常態科學是由某一種典範的局限下發展出來的,常態科學家主要依據既定典範的規定解決難題( puzzles ),不過,有時會出現典範無法說明的「異例」( anomaly )。「異例」不一定足以撼動典範,然而,當異例頻繁出現,而且典範又無法加以說明時,便有可能出現挑戰舊典範的想法( ideas ),並引發相關的思想或哲學深度論辯,最後新想法取代了舊想法,而新典範也於焉成形。在這種新、舊典範的競爭中,等到新的典範完全取代了舊典範,即所謂的典範轉移、科學革命的完成,同時宣告新的常態科學的開始發展。

本論文的主要關懷如劉述先先生在 〈從典範轉移的角度看當代中國哲學之變局〉中 針對孔恩的觀點提出了批判:他認為孔恩的典範論,將造成歷史的斷裂,以及歷史單線的進程觀;他並且認為孔恩因為缺乏對「典範」概念進行嚴格的定義,造成人人皆可任意賦予自己的理解方式,而不受孔恩學說的規範。因此,他主張:「僅只把『典範』當作一個啟發式的( heuristic )觀念,幫助我們有所見而已。」循此,本論文將藉由劉先生的啟發,釐清與運用「典範轉移」學理,重新發掘周敦頤思想中的「典範」意義,以及重新詮釋可能具有的學術價值。

本論文處理的要點是,以宋代朱熹編註的《近思錄》影響深遠,其中關於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詮釋,逐步形成為一種典範,而受到後人的關注。 當時,雖有陸九淵提出質疑,其「異例」並不足以撼動朱子樹立的典範,因此,此典範便沿用至今。然而,本文論述的焦點不在於強化朱子形成的典範,而是以典範論的理解模式,企圖回到《太極圖說》以探究《圖說》如何轉化《老子》「無極」的概念,融合《易傳》中「生生」的思維,而建構了一套新的形上思維。本論文將透過原典詮釋及當代文獻交互參、正反並陳,以揭明《圖說》成為典範的各項學術論點。本論文的學術價值在於,一方面揭示了朱子對於周子推崇的學理上的要義;另一方面,也將突顯當代牟宗三、唐君毅、陳榮捷……幾位先生,對於「無極而太極」進行詮解的學術涵義及其重要性。

關鍵詞:無極、太極、無極而太極、生生
 
  李明輝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儒家與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 humanism )一詞在西方出現於 19 世紀初,但其涵義極不確定。一般學者在討論「人文主義」時,至少會提到兩個時期:一是 15 、 16 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二是 18 、 19 世紀之交德國的人文主義。在西方世界,孔子與儒家思想經常與「人文主義」聯繫在一起。究竟是誰首先以「人文主義」來指稱孔子及其學派的思想,已很難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人文主義」一詞係於 1920 年代經由以白璧德( Irving Babbitt )與穆爾( Paul Elmer More )為主要代表的美國「新人文主義」而傳入中國,並透過《學衡》派的介紹而廣為流傳。現代新儒家雖不反對將儒家視為一種人文主義,但是特別強調中西人文主義之不同。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均曾討論西方人文主義的涵義及其得失。他們一方面承認儒家是一種人文主義,另一方面又強調儒家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之區別。
 
  李瑞全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跨越西方當代政治困局之第十個民主模式:當代新儒家之民主政治模式
   
(待補)
   


Contact Us | © 201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UHK